近年來,蘭溪以實現蘭溪特色的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為目的,聚焦蘭溪特色優勢產業—楊梅產業,以生產端為切入點,構建“梅”好生產、“梅”好管家、“梅”好服務、“梅”好共富四大場景,建設“梅”好蘭溪楊梅產業大腦,打造蘭溪楊梅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。
“梅”好生產——生產一顆精品梅
繪制楊梅產業地圖,運用知識圖譜歸納總結,形成智能專家解答;跀底謱\生技術量化楊梅環境指標,楊梅種植過程,楊梅品質指數等,抽象成一棵精品數字孿生楊梅樹,同時結合“e蘭茗果”掌上應用,實時指導梅農剪枝、除草、打藥、養護等農事行為,推動先進種植技術的有效復制,打造楊梅的標準化生產。
“梅”好管家——管好一顆放心梅
構建智能監測—三色預警—主體信譽的閉環智能監管體系。通過共享肥藥兩制數據,結合AI智能監測和農事行為識別模型,對梅農購買楊梅禁用農藥及禁藥期購買農藥及時溫馨提醒,改事后監管為事前防范。結合“浙農碼”三色預警,協同執法隊快速對預警信息進行處置,實現楊梅質量全程監管,確保綠色安全楊梅上市。
“梅”好服務——打造一條服務鏈
專家、服務隊等化身貼身守護“微保姆”,從蟲情識別,安全用藥,施肥施藥建議,提供項目申報、金融、冷庫等服務,拉近產業服務人員和農戶零距離。
“梅”好共富——推動一方共富梅
通過項目提升規模主體建設,推動全梅農保險金融工作開展,降低梅農生產風險。打造沉浸式楊梅采摘文旅線,拉長楊梅產業鏈,走深走實“梅”好共富之路。
通過楊梅產業數字化改革,蘭溪發布了金華市地方標準《設施楊梅生產技術規范》,與浙大、浙江省農科院技術合作項目5個,收集楊梅種質資源12個,發現優株1個,新增省級數字農場1家,新增大棚楊梅面積300畝。
從“楊梅全產業鏈數字化變革”入手,以高效、綠色、品牌發展為核心,通過數字化手段全面提升楊梅產業收益和產品品質。改革前楊梅主產區農民年人均收入34902元,改革后提升到45973元,同比增加11%。改革前抽檢合格率98.15%,改革后100%,產品質量安全等級為A級,新增綠色食品認證面積1.2萬畝。試點農場改革前優質果率60%,改革后優質果率85%以上,節約管理成本60%以上,大棚楊梅畝均產出4萬元以上。